美文美图 让心灵有个宁静的港湾 www.yueduwen.com
当前位置: 悦读文网 > 散文 > 优美散文

“我们能对付”

时间:2024-03-28来源:悦读文网 作者:王辉城 点击:

前段时间,我重读了知名作家约翰·威廉斯的经典小说《斯通纳》。第一次阅读时,我的注意力完全被小说主人公威廉·斯通纳所吸引,关注他平淡而充满失败况味的人生,关注他表面和谐却又充满内在冲突的婚姻,关注他平凡却又闪耀着光芒的事业。然而,此次阅读却让我将注意力转移到斯通纳父母的身上。斯通纳的父母,是极为平凡的普通人,没有多少高深的知识,一生坚守在自己的农场里,以种植农作物过活。

农场主的日子并不好过,斯通纳一家都被束缚在土地上。斯通纳十七岁时,因为农活的繁重,导致他过早地驼背。老斯通纳夫妻则更不用说了,脸上早就被生活刻满了褶皱。然而,他们的一个决定,却彻底改变了斯通纳的命运。他们决定送十七岁的斯通纳去上学。要知道,斯通纳已经是家里重要的劳动力了,而且上大学的费用不菲。老斯通纳夫妻送儿子上学的目的,其实并没有非常长远的计划,只是想孩子多学点农业知识,毕业后能更好地帮忙家里干活。在斯通纳前往学校的前夕,斯通纳问父母,家里的农活你们能应付得过来吗?老斯通纳答道:“***和我能应付下来。”

乍看起来,这个细节并没有多大的感染力。最令人泫然的情节,还在后面。斯通纳在大三时,告别了农学,毅然转到英文系。而这个决定,并未告知老斯通纳夫妻。毕业前夕,老斯通纳夫妻借了一辆轻便马车,连夜赶了四十里路,前去学校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。然而,毕业典礼后,等待他们的不只是骄傲的瞬间,还有略显残酷的“决定”。斯通纳告诉他们,他不想再回到农场了,还需要再读几年书。起初,老斯通纳并不理解儿子的决定,因为县里告诉他,农学院只用学四年。他下意识地认为儿子遭遇了什么麻烦。当斯通纳向他解释自己的决定时,他的声音变得疲惫、沙哑,但仍然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。于是,他对斯通纳说:“如果你觉得应该待在这里,读你的书,那你就你应该这样做。***和我能对付。”

老斯通纳夫妻明确地知道,儿子将与他们渐行渐远。他们所要应付的,不只是农场里繁重的农活,事实上还有对孩子的思念、牵挂,以及对孩子未来的焦虑。因此,读到此时,我双眼湿润,情绪一时不能自已。老斯通纳夫妻的一生,极为平凡,情感亦极为朴素,他竭尽全力地帮助孩子,并想为他谋取一份安全、有所保障的未来。在他们的认知中,从事农场工作,或已是最好的选择。斯通纳所选择的文学,显然超乎他们的认知。因此,他们所要“对付”的,其实还有对孩子未来的担忧。当孩子的未来缥缈不定时,他们在多少个夜晚里会辗转反侧,彻夜难眠?

一个周日晚上,我按照常例给家里打视频电话,跟母亲闲聊时,不经意间聊到工作。对于她来说,我所从事的工作,已经超出认知范畴。让我意外的是,母亲曾透露,在我大学毕业那年,她和父亲曾为我的工作焦虑。与其他学技术的人相比,我身无长物,而凭借他们的经验,却又无法提供更有效的帮助。这种焦虑,他们从未跟我提起过,只默默地对付着。现在我回过头来想想,他们对我未来的焦虑,确也是有迹可循的。比如说,在我毕业那年,他们频频地找人“算”我在哪座城市发展会比较好,应该注意什么,等等。我曾一度视他们的行为滑稽,然而事实上等我的工作稳定下来后,他们就未曾找人帮我“算”过。现在想想,这只是对付焦虑的一种方式,他们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确切的未来。因此,老斯通纳夫妻口中所说的“对付”,虽看似轻描淡写,却有着千钧重量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
  • 砥砺问学 克己慎思

    袁昶(1846—1900),字爽秋,浙江桐庐人,晚清重臣,官至太常...

  • 鹿城盛开三角梅

    走出海南三亚凤凰机场出港口,我们齐整地把几个行李箱放在路...

  • 峄城榴花

    一 峄城是山东枣庄的一个区,以前叫峄县,位于枣庄市南部。在...

  • 假如贝加尔湖有耳朵

    一 月落时分,日出之前,站在萨满岩石最高处俯瞰冰封的贝加尔...

  • 佚名

    它们沉静地安住于历史的河床,默默支撑起两宋绘画的登峰造极...

  • 一种寻觅

    2024年1月中旬,一则“西藏墨脱刷新海拔最高金猫活动纪录”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