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文美图 让心灵有个宁静的港湾 www.yueduwen.com

第二卷·第十部

时间:2016-06-14来源: 作者:王蕙玲 点击:

(二十四)

志摩又回到伦敦。

在剑桥小住,与英国文化界朋友欢聚畅谈。思厚之专程从达廷顿在赶来相唔。

就在这时,志摩收到小曼七月十四日夜在邮政总局拍出的催归电报。在意大利时,胡适曾来一电,说小曼病重,住入协和医院。

志摩忧心如焚,接连打回两个电报。胡又来电报,说平安无事,弄得志摩坐卧不宁。现在接到小曼自己的电报,他不禁胡思乱想起来,怎么也没法再在欧洲呆下去了。他打了个电报向泰戈尔道歉,即刻准备动身回国了。

回国前有两个愿望必须实现:重唔罗素,拜识哈代。

在车厢里闷了几个钟点,总算到了康华尔。志摩刚刚步出潘让市火车站就看到了罗素:他站在一辆破旧的汽车前拼命向志摩挥手。草帽是破得开了花的,上装就像狄更斯描述大卫·高柏菲尔从伦敦逃出去在半路上遇到的那家旧货铺里买来的;领带扭曲、短小,像一根稻草似地荡在胸前,皮鞋,厚、大、破。嘴里叼着一只紫酱色的烟斗,很难分清他的肤色比这烟斗是深一些还是浅一些。

一双眼睛敏锐、光亮——也就是凭着这双眼睛,志摩才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乡巴佬而认出他是两年多不见的、法朗士称之为"英语世界里最伟大的一个智者"的哲学家贝特兰·罗素。

这辆破车开得很慢很慢,巅簸得却是够呛。罗素住在潘让市外九英里沿海设无线电台处的一个小村落。沿途除了峥嵘的红岩和汹涌的波涛,就是一大片荒凉的草地,草地里踱行着好几只庞大的牧牛。它们看见汽车过来,抬起头吼叫几声,又低下头去吃草了。

在车上,志摩简扼地对罗素说了自己这两年的生活状况,罗素认真地听着,没有作声,一口一口地吸着烟斗。

"这就是我的家。"他拿出嘴里的烟斗朝前面指了指。

一所浅灰色方形的三层楼房,有矮墙围着。

一个赤脚披着浴巾的女人,笑吟吟地倚在门边?是《哈哀贝希亚》一书的作者、罗素的夫人布莱克女士。

"这是我们的一对小宝贝。他叫约翰,有个中国名字叫金铃——贝特兰最喜欢你们中国的宝塔,尤其是檐角上的铃挡,在风中摇荡,会发出好听的声音——今年四岁;小姑娘叫凯弟,还不满三岁。"罗素夫人一进屋就将他们的儿子和女儿介绍给志摩。

小男孩和小姑娘都走上前来与志摩握手。摩志想起,他在英国读书时,正值这个男孩满月;他还特地在剑桥搞了庆祝活动,代罗素发了红蛋。凯弟笑着退回到妈妈身边,约翰拉住志摩的手说:

"我知道你从哪儿来,乘什么样的火车。"

"金铃,先让徐先生休息一下,以后再谈你的火车路线,好吗?"

志摩在罗素家歇宿。晚餐后,志摩呷着咖啡,听罗素谈话。罗素的睿智的语言就像中国元宵节放的焰火,眩目的神奇,不可思议地在半空里迸射,一胎孕一胎的"令他讶异,令他欣喜。志摩最爱听的是罗素对教育孩子的见解。不知怎地,彼得死后,从那一刻起,志摩对一切有关孩子的问题分外感兴趣,觉得有意义。

罗素说,他搬迁到英国最南端这个荒僻的地方来住,一则是为了静心写书,二则,更重要的,是为了照管两个小孩子的德育。

每天早上早饭以后,保姆领着约翰和凯弟到屋子后面的草地上玩耍,骑木马、弄玩具熊,看花、奔路;这时候,罗素夫妇尽可能停下工作来参与他们的游戏。志摩在这两天里,也加入了这个行列。

罗素抓住儿子的一双小手,将他提起来,一高一低地打旋,嘴里还唱着古老的儿歌:"我们到桑园里去,我们到桑园里去。"儿子咯咯地笑个不停。

三岁的凯弟蹒跚地跑了过来。"我要骑马,我要骑马!"

于是,爸爸成了马头,妈妈做马尾巴,两个孩子夹在中间做马身子,得得儿跑,得得儿跑,绕着草地。志摩和保姆在旁挥手吆喝着,跑啊跑,罗素喘气了,脚下一绊,乘势倒了下去。马,身首分离了,四个人滚在草地上,搂做一团。

志摩看着这一幅欢乐的图景,一股热流从心头升起又弥漫全身,然面在这股热流中又有一丝悲凉的感觉。

罗素及其夫人对儿女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真知灼见,使志摩感慨无穷。他为现时中国多数儿童受着家长的封建、迷信、无知的溺爱与管柬遂至长成"蟠蟠老成,尸居余气;翩翩少年,弱不禁风"的样子而感到悲哀。他想到,教育,是有造就品格的力量的,而学龄前的教育对于养成健全的品格尤为重要;这也是革命的涵义之一种——革除人类已成乃至防范末成的劣根性,指望实现一个合理群体生活的将来……

(二十五)

一个晴和的下午。三点稍过,志摩站在道赛司德的托马斯·哈代亲手建造的如今已上了年纪的房屋前,拉响了门铃。

一阵狗叫声后,裹着白纱头巾的年轻女仆开门探出头来,见是个陌生人,开口便说:"哈代先生从不见客。"

志摩赶紧递上狄更生的亲笔信,她进去了一会,出来说:"哈代先生愿意见你。"

志摩站在客厅里看着墙上雪莱的画像。过了好久,哈代推门进来了。

一个刚过五尺的秃顶矮老头,穿着短裤便衣。志摩还未开口,他一把拉住志摩坐下。"坐,坐。"接着就用急促而断续的语调与干涩而苍老的口音连珠似地问道:"你是从剑桥来的?""狄更生是你的朋友?""他好?""你译我的诗?""你也写诗?""你们中国诗用韵不用?"

他们谈诗。诗,将两个人心里的情愫、性灵像蚕丝一样抽出来交织在一起,成了闪光的语言。

志摩一面说话一面注视着哈代这张耐人寻味的脸;它的上半部,秃秃的闪光的前额,半圈短发,看了觉得有趣,正如一个孩子的头,使人感觉一种天真的意味;但愈往下愈丑陋,愈使人觉得难受。他那皱纹驳杂的脸使人想起一切古老的岩石,经过雷电的轰击,风雷的侵凌,霜露的剥蚀,苔藓的沾染,虫鸟的雕蛀,时间与空间的变幻,都在这上面遗留着痕迹……

这张脸上有着这位伟大诗人、小说家深沉的悲现主义的全部印记。

哈代发现志摩在注意他的脸,他霍地站了起来。"你喜欢我的这首诗吗?"他用纯粹的苏格兰语朗诵起他的《倦旅》来:

我的面前是平原,

平原上是路。

看,多辽阔的田野,

多遥远的路!

经过了一个山头,

又来一个,路

爬前去,想再没有

山头来拦路?

经过了第二个,啊!

又是一个,路

还得要向前方爬——

细的白的路?

再爬青天不准许,

又拦不住,路

又从山背转下去。

看,永远是路!

哈代闭上嘴,紧紧盯住志摩看。志摩刚想说话,他突然转了话题:"你们的文字是怎么一回事?难极了,不是?为什么你们不丢了它,改用英文或法文?"

要我们丢掉几千年沿用、演变、日臻完美的文字!这话吓住了志摩,也伤了他的民族自尊心。他不管什么哈代不哈代了。

志摩激烈地反驳他的意见。两人辩论了许久,最后,老哈代在年轻的中国诗人面前不好不承认自己的说法是荒谬的。

这时,哈代的爱犬,梅雪又出来了,它咻咻地爬在志摩身上乱抓乱挠。

他们一起走出门绕到屋子的左侧去看花。梅雪摇着尾巴汪汪而随。

"尊敬的哈代先生,我远道而来,您可以给我一点小纪念品吗?"

哈代回头看到志摩头颈上挂着的照相机,赶紧向旁边躲开,双手乱摇,口里急急地说:"我不爱照相,有一次来了个美国记者给我添了不少麻烦,从此我不让人照相,而且——我也不给你写什么字。"他突然大声地加上一句。

他加快了脚步,弯弓着背,双腿外拐,一摆一摆地走着,似乎害怕志摩要强迫他做什么事。

"来,到这儿来!这儿有花,我采两朵花给你做纪念,好不好?"他蹲下身去在花坛里来了一朵红的一朵白的石竹花送给志摩。"你插在衣襟上吧。你现在赶六点钟的车刚好,原谅我不陪你了,再会,再会,来,来,梅雪,梅雪……"老人扬扬手,转过身子径自进门去了。

志摩擎着两朵花呆呆地站在园子里——老哈代连一杯茶也没有请他喝。

五个小时后,志摩站在哀脱刹脱教堂的门前思索着。那个头秃秃的背弯弯的腿屈屈的怪老头,就是哈代吗?

边上是自己的影子。

启程回国前夕,志摩借了一辆自行车,沿着三年前每日必经的那条道路飞快地踏着,赶往沙士顿。

车轮在细砂路上发出"沙沙"的磨擦声。

车轮的磨擦声唤起了志摩沉睡在记忆里的全部意识、情绪、感觉……他又是剑桥的学生了。岁月、人事带给他的忧烦、苦恼、颓丧全都扔到车轮后面,与灰尘一起消失了。

车子在老约翰的小店前停下。

"一包纸烟。"志摩故意把头低着。

老约翰正在算帐,听见叫声,随手摸了一包香烟放到玻璃柜上。

"有没有我的紫色的信啊?"

老约翰抬起头,愣了一会,他的眼睛发亮了。"啊——徐先生!"他赶紧走出店外伸出双臂抱住志摩,"你又回来了!我不是在做梦吧。"

约翰头发全白了,皱纹多得布满了整个的脸,只有眼睛还是那样的慈祥,闪烁着幽默的光泽。

"这次,我来欧洲旅行,明天就要动身回国了,不来一次沙士顿,总觉得缺少点什么,心里感到空虚。我说什么也要来看一看,我忘不了我的老约翰,这儿的地方,这儿的人!"

"是啊,你们东方人最讲情义。说到缺少点什么,我这里——"他点点自己的心口,眼中已喻着泪花,"才缺少点什么。你走了,我一直惦记着你。以前我每天早晨看见你骑车过去,黄昏时又骑车回来,不管买不买烟,取不取信,你总要停下来和我聊几句。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像你这样和善、漂亮、有吸引力的年轻人。你仿佛是我寂寞晚年里的一盏明灯……"

志摩感动了。"过几年我再来,一定在沙士顿住一阵子。"

"过几年,"老人忧伤地摇摇头,"老约翰也已经不在了——"

"史密斯先生和太太好吗?"志摩赶紧将话岔开。

"感谢上帝,史密斯太太还是那么迷人;史密斯先生像我一样,也衰老了,他的小号声,一天比一天低沉了。"

"我去看看他们。约翰先生,你保重!"志摩推起车子离开老约翰的店。

"你出现在他们面前,他们一定会和我一样高兴!感谢上帝啊!"

拐了弯,那座有着大露台的灰色屋子就出现在志摩的面前了。

志摩在这所屋子周围转了几圈,一种回忆勾起的依恋,使他心跳加速了。过了一会,他才推开门,径直走了进去。

史密斯太太听见门口有响动,拿着一个平底锅子,伸头探脑地走了出来。她一看见志摩,一下子倒退几步,把手举到嘴边,铁锅砰然坠地,过了一会,她猛然扑上前去,噙着满眶热泪,用尽全身力气紧紧抱住志摩,尖声喊叫:"史密斯!史密斯!快来啊,史密斯!"

史密斯先生还以为太太把滚油泼洒在身上,或者是厨房失火了,立刻像一个仗义行侠的武士似地手执水壶冲了出来,一见到志摩,他情不自禁地扔掉水壶,抢着上来与他抱吻。史密斯先生的板烟味,史密斯太太的香水味,都留在志摩的两颊上。

志摩在这里吃了午饭,他重新品尝到了史密斯太太的美味的烤仔鸡、奶油蘑菇汤,当然不忘奉上一连串热烈的赞语,直把史密斯太太乐得手舞足蹈,大声呼唤:"可爱的孩子,我的宝贝!"

他们问起幼仪,志摩讲了她的近况,只是没提小彼得的事。

史密斯太太拉住志摩说:"你们走后,那几间房子就不出租了。我和史密斯先生断定:再也不会有你们这样好的房客了!你什么时候再到英国来,随时来住。它永远是你的英国家。"

史密斯先生笔直地站着,尽量让身躯挺得像皇家仪仗队员那样的英武;他的太太每说一句,他就赶紧添上:"是的,真是这样!"最后,他略带腼腆地问:"你……是不是很想再听一曲我的小号?"

史密斯太太连忙说:"亲爱的,今天别吹,求求你!"

"如果徐先生很想听一听呢?"史密斯先生侧着头,万分踌躇,"你说呢,徐先生?"

志摩笑笑,不便谢绝。

史密斯先生要去拿他那金光灿灿的喇叭了。

史密斯太太一把拉住他。"今天别吹了。你一吹,那个学校的学生们就又要到操场上去集合了。"

"这倒也是的,"史密斯先生万分沮丧,失去了千载难逢的权利了。"

"徐先生不会介意的,是吗?"史密斯太太说。

志摩笑着说:"虽然极为遗憾,但为了小学生们不受干扰,只好放弃这次享受的机会了。"

志摩深深感到人间真情的可贵,他仿佛读了一首最动人的诗,受着极大的美感的震动。他留恋着每一分钟。最后,不得不依依不舍地与老夫妇告别。

两位老人站在台阶上频频挥手,史密斯太太撩起裙幅擦着眼泪。

自行车踏出没多远,志摩忽然听见了史密斯先生的小号声,欢越地响在空中。他忍不住拨转车把,绕回到望得见露台的地方,只见史密斯先生庄严地引颈吹奏着,风吹乱了他的白发,他屹立不动,活像是人类正直、善良的化身。志摩的热泪又流下来了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